2022 通識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2 通識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ral Education

2022 通識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請點選圖示觀賞研討會影片請點選圖示觀賞研討會影片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世新大學共同課程委員會、通識教育中心

合辦單位: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實踐大學、「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通識教育國際交流與出版分項計畫」

協辦單位:世新大學校友會總會、世新大學全媒體中心

一、舉辦目的

 

通識教育的本質在於彌補知識的高度專業與分工可能產生的偏執,強調人的價值、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社會、國家及環境的關係。通識教育不僅是傳授現代公民的基礎知識,透過全校性實施的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及各種潛在課程,使學生開拓融會貫通的視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通識教育在大學教育之中,扮演基礎與核心教育的重要角色,其宗旨在於促進人文、社會、科技的溝通,平衡專業與通識知識,兼顧全人發展。教育部自1984年公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以來,各大學推行通識教育迄今將近30年,但各校的辦學資源不一,因此對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識課程規劃,以及個別課程的教學實施各有差異。

尤其進入21世紀之後,國際和各國的社會經濟環境有了相當的改變,人類面對諸多快速發展的趨勢,包括知識經濟、全球化、反全球化、區域化、在地化、資訊科技改變學習方式、學用落差、人力供需失衡等,這些皆與高等教育有密切關聯性,國內外的大學教育也因此逐步推動教育理念和課程革新,這過程勢必影響通識教育的定位。

以我國而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於103年11月發布,各領綱陸續發佈,並於108年8月正式上路。此課綱耗時10年的時間籌備,經歷無數次的討論,是我國第一次將十二年國民教育連貫發展,為課程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108課綱實施後,將使得大學教育的課程出現調整,其影響的程度有多大?專業和通識課程會出現什麼樣的改變?各校的通識教育理念是否能在新課綱實施後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另外,多數國家面臨少子化衝擊,少子化之下生員不足的問題對私立大學尤以為甚,有超過四成的私立大學可能倒閉,其他得以繼續經營的私立大學,也會因為財務壓力的現實考量,將有限的資源配置在專業課程開課數和師資,使得通識課程成為附屬於專業課程之下的課程,或純粹成為學生興趣選擇的課程,因而破壞大學教育的完整性,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關注。

通識課程通常被認為難以發揮「學用合一」的效果,但誠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1998年10月在法國巴黎召開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提到,面對新時代的環境競爭需要的是具備批判能力和創意的人才,在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學生需要批判思考、創意思維、永續發展,以及跨領域的能力,這些能力可透過通識與基礎教育培育。換言之,通識教育在高教轉變的過程,實有不可被忽視的重要性。

依據教育部於106年9月15日之臺教高(二)字第1060130086號函文所示,自107年度起透過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協助各校持續提升通識教育教學品質相關措施,內容並提及受到少子化、數位化、國際化及機器替代人力等社會快速變遷趨勢,強調各校應善用經費,積極強化通識博雅教育之品質及內涵,以提高學生學習成效。

鑒此,這場國際學術研討會以「21世紀大學理念的激盪與通識教育的創新」為主題,就新時代的大學理念與通識教育相關議題進行討論,以呼應前述國際和國內大學通識教育發展趨勢的需求,並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的基礎上推動通識教育的革新與創新,讓通識教育的內涵與實踐與時俱進,裨益高等教育人才的培育。

儘管國內曾有學術團體針對相似的主題進行研討,就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與變動邀請各界人士交換意見,但時日已久,世新大學希望再次透過這場國際學術研討會機會,借重學者專家的智慧,重新審視通識教育的前景,彙整意見後向教育主管部門和各大學校院提供建議,以作為通識教育興革的參考,此為這場研討會的舉辦目的。

二、議題規劃

根據活動舉辦目的,研討會設定 6 個子題,如下:

  1.  通識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重要趨勢
  2.  通識教育的創新與變革
  3.  大學通識教育對少子化衝擊的因應
  4.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對話
  5.  通識教育的教學實踐研究
  6.  108課綱素養導向通識課程之規劃

 

三、舉辦方式與特色

別於一般線上研討會的樣貌,並展現世新大學在傳播教育的成就,這場研討會採線上、線下;同步、非同步;實體、遠距的多元方式進行,結合「科技」與「影音」技術,將研討會活動以影視化方式呈現,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透過主題演講、圓桌論壇、論文發表、教師專訪,就國內大學通識教育提供意見。

這個舉辦方式結合「科技」與「影音」的技術,在國內外堪稱創舉,希望這場活動成為疫情常態化之下,學術活動舉辦方式的新典範。開放參加研習對象包括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師、高中職學校、國中小教師、中央與地方行政機關公務人員。

 

四、活動時間與地點

活動時間  【111 年 8 月 1 日起至 8 月 31 日止】。8 月 1 日當天透過 Google Meet 會議室舉辦第一梯次,之後每週一和週三 09:30 – 17:00,重播放映,擴大舉辦為期一個月,同一議程共計舉辦 10 場次。
活動地點 Google Meet 會議室(111 年 7 月 28 日 18:00 前,透過電子郵件將會議室網址敬送報名師長』)
報名日期 即日起至 111 年 7 月 27 日止,7 月 28 日敬送會議室網址。
報名網址
研習證明 單日全程參加之大專校院教師,可獲得 6 小時電子研習證明,由主辦單位寄發。全程參加之高中職學校、國中小教師、中央與地方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經國家考試合格的人員),可獲得 6 小時研習時數,由舉辦單位透過「教育部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務人員終身學習網」匯入;重複參加者最多核 6 小時研習時數。『重複參加者,不重複提供研習時數

 

五、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

Agenda

開幕式

Opening Ceremony

開幕致詞

Opening Speeches

世新大學陳清河校長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高承恕理事長

實踐大學丁斌首校長

貴賓賀詞

Congratulations

考試院長黃榮村

美國學院與大學聯合會主席 Professor Lynn Pasquerella

前教育部長楊朝祥

前教育部長蔣偉寧

主題演講

Keynote Speeches

主講人:Professor Lynn Pasquerella(美國學院與大學聯合會主席)

講  題:General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Preparing Students for Work, Citizenship, and Life

主講人:Professor Reiko Yamada(日本同志社大學教授、日本大學教育學會會長)

講  題:The Impact of Interdisciplinary Aspects on General Education

主講人:黃俊傑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歐洲研究院院士)

講  題:二十一世紀大學理念的爭衡與通識教育的新方向

主講人:Professor Seok Min Hong(韓國延世大學教授、韓國通識教育學會副理事長)

講  題:融合的創意性提高方案及配分履修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圓桌論壇

Roundtable Forum

 

主持人:陳清河(世新大學校長) 
與談人:

  1. 莊榮輝(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名譽教授、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前理事長)
  2. 劉金源(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臺灣通識教育策略聯盟理事長)
  3. 陳昭珍(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兼圖書館館長、國立師範大學前教務長)
  4. 江岷欽(實踐大學副校長兼共同課程委員會主任委員)
講  題:

  1. 廿一世紀通識教育的重要趨勢
  2. 通識教育的創新
  3. 少子化對通識教育的影響
  4. 108課綱之實施與通識課程規劃
中場休息

Intermission

世新大學形象影片

實踐大學形象影片

論文發表

Presentations

  1. Terry O’Banion & Dr. Cindy Miles,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ommunity Colle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2. Susan Gano-Phillips, “It’s Complicated: Leadership of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3. Aya Yoshida, “Belittling the Humanities in Universities and Increasing Needs in Liberal Arts Education: The Case of Japan.”
  4. 龐海芍,「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在中國的實踐與未來發展」。
  5. 梁美儀、鄭承峰,「大學理念的演變與通識教育的角色」。
  6. Yuet Keung Lo, “I Do Not Think Therefore I Am: Helping Our Students Think.”
  7. Lam Man Ho Adrian, “Looking Back at the Common Core Curriculum Reform Journey at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oving from 2012 to 2022 and Beyond.”
  8. 江岷欽,「當代台灣循證通識教育學的典範轉借與方法論倡議」。
  9. 吳明蒼、許淑惠等人,「國文創新教學對休閒動機促進之探討-以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為例」。
通識理念分享

Interviews

  1.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王俊秀教授
  2. 國立臺灣大學教務長丁詩同教授
  3. 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前主任宋秀娟教授
  4. 世新大學副校長兼兩岸事務長李功勤教授
  5. 實踐大學副校長兼共同課程委員會主任委員江岷欽教授
  6. 實踐大學教務長李孟晃教授
  7. 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王崇名教授
  8.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閻亢宗教授
  9. 東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林宜陵教授
  10.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邱佳慧教授
  11.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范佩貞教授
  12.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呂 玟教授
閉幕影片

Closing Video

黃俊傑院士(國立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歐洲研究院院士)

 

六、論文發表與出版計畫

  1. 主辦單位主動向國際學者邀稿,同時開放國內學者和研究生自由投稿。
  2. 研討會後出版論文集(申請 ISBN),集結成冊印製。
  3. 收錄論文之智慧財產權由作者所有,惟版權歸屬主辦單位,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七、徵稿啟事與投稿須知

  1. 凡與研討會主題、子題有關,或探討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包括教育理念、課程規劃、教學方法、教材設計)之論文,均歡迎投稿。
  2. 研討會採全文投稿,所有投稿稿件須未曾在任何研討會和期刊發表,投稿者請將論文以 WORD 格式存檔上傳,於【 2022 年 5 月 31 日】之前,寄到 gd@mail.shu.edu.tw
  3. 論文以 6,000 字至 10,000 字為原則,撰稿請參考世新大學《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論文格式及範例。
  4. 論文須標示中英文篇名、真實姓名、服務單位、職稱、中英文摘要、關鍵詞。
  5. 論文送請學者專家匿名審查,無論是否錄用,均不退稿,請自行留底。

 

※ 附件下載

 

 

八、聯絡資訊

世新大學共同課程委員會】

 

  • 蔡姍珮秘書
  • 電話:(02) 2236-8225 ext.83002
  • E-MAIL:gd@mail.shu.edu.tw
  • 116  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 17 巷 1 號